「地评线」桂声网评:严守耕地红线为端牢中国饭碗彰显“广西担当” 视点
来源:广西新闻网    时间:2023-05-08 18:21:44


(资料图片)

广西努力推广田长制,倾力保护“饭碗田”。至今年5月5日,全区已有2.8万名田长、15万名网格员成为耕地“保护神”,在全国率先实现田长制办公室全覆盖,基本形成田有人管、责有人担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从“保粮食能源安全”到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再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党中央多次对耕地保护作出部署安排,传递出“耕地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强烈信号。广西以实施田长制为抓手,全面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分级负责、网格化监管机制,把耕地保护责任细化分解到各级田长、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上,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护好壮美广西的良田沃土,彰显了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展现了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广西担当”。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耕地红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突破的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的探索,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增存挂钩”的同步推进,耕地保护的红线越拉越紧,措施越来越严。广西让高质量发展建立在耕地充足、粮食安全的稳固基石上,把守住耕地保有量、确保补充耕地指标储备库指标归零回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严起来”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放松,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硬落实,不断完善田长制工作机制,努力为全国田长制提供“广西方案”。

行动最有说服力,落实才见真功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张,城镇的加快推进,一些地方为破解空间承载不足、要素保障受限的难题,把手悄悄地伸向脚下的耕地,打起了耕地的主意,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日益突出。广西咬定“红线”不放松,始终树牢“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坚定耕地保护的责任担当和政治自觉,探索多种模式助推恢复耕地,倾力保护“饭碗田”。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4243.95万亩,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数的100.22%,粮食总产达到1393.1万吨。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坚决走好耕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之路,实施田长制是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落实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手段,是守住耕地红线的主要抓手。当前,各地都在推动建立田长制,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县、乡、村三级联动,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网越织越密。但耕地保护永远在路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永远在路上,必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持续强化“不敢占”的震慑,完善“不能占”的制度,增强“不想占”的思想自觉,把田长制落实的更严更细更准更稳,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为端牢中国饭碗夯实更加长远的根基。(林伟)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